附近女生300米以内约会_全国高端外围安排_同城叫小妹_全国一二线高端经纪人预约

科研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华南及中南半岛地区发现田螺科1新属10新种
2025-07-31 来源: 东南亚野生动物多样性 作者: 张乐嘉,陈小勇,宋欣媛

田螺科Viviparidae是具有世界性分布的常见大型淡水螺,中国的华南和西南地区是世界上田螺科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之一,近年来,该地区有报道大量田螺科的新种属及记录。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东南亚野生动物多样性课题组的助理研究员张乐嘉联合了国内外的多名研究人员,系统整理了华南及中南半岛地区过去被认为是角螺属Angulyagra的田螺科物种,并检视了存放在欧洲各大博物馆的模式标本,对产自中国华南和西南地区(广西、广东、海南、云南)、越南、老挝73个产地、覆盖了该类群完整分布区的超过1000头标本进行了形态学、解剖学与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揭示了该区域过去被划分为角螺属的物种应当重新归入一新属——越田螺属Bakyietaia。该属具有7个新组合及10个新种,共计已描述17种,是田螺科中多样性最高的属之一。

越田螺属物种标本的采样点

本研究显示,真正的角螺属物种目前仅能确认一种,即产自印度曼尼普尔的模式种——尖龙骨角螺Angulyagra oxytropis,原先被认为广泛分布于华南和中南半岛的角螺属物种(如多棱角螺Angulyagra polyzonata)具有和尖龙骨角螺完全不同的贝壳、外套膜和齿舌结构,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序列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也支持该区域的角螺应当被归入新属越田螺属。

基于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序列构建的越田螺属和近缘田螺科物种的分子系统树

通过对贝壳形态和齿舌、产地和生态习性的研究以及ASAP(基于距离的自动物种识别法)算法,共有以下17种越田螺有效物种被识别出:7个新组合——多棱越田螺Bakyietaiapolyzonata,次肋越田螺Bakyietaia?subcostata,伯氏越田螺Bakyietaia boettgeri,杜氏越田螺Bakyietaia duchieri,广东越田螺Bakyietaia guangdungensis,钝形越田螺Bakyietaia mutica,威廉越田螺Bakyietaia wilhelmi10个新种——城隍越田螺Bakyietaia chenghuang,精卫越田螺Bakyietaia jingweiae,歌仙越田螺Bakyietaia liusanjieae,猎人越田螺Bakyietaia avisvenatoris,彩蝶越田螺Bakyietaia liangzhuorum,雷神越田螺Bakyietaia luikongi,冷泉越田螺Bakyietaia fontinalis,龙婆越田螺Bakyietaia naiadica,阑咙越田螺Bakyietaia luuemxlong,占婆越田螺Bakyietaia indrapura。中国分布有除占婆越田螺以外的16种越田螺物种,其中有12种是中国华南地区特有种。

a.?多棱越田螺,b.?次肋越田螺,c.?伯氏越田螺,d.?杜氏越田螺,e.?广东越田螺,f.?钝形越田螺,g.?威廉越田螺;h.?城隍越田螺,i.?精卫越田螺,j.?歌仙越田螺,k.?占婆越田螺,l.?猎人越田螺,m.?彩蝶越田螺,n.?雷神越田螺,o.?冷泉越田螺,p.?龙婆越田螺,q.?阑咙越田螺

该研究成果以A new genus of river snails,?Bakyietaia?(Mollusca, Viviparidae),?from South China and the Indochinese Peninsula”发表于国际分类学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Taxonomy昆明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乐嘉为第一作者,新种的模式标本及所研究标本主要存放于昆明动物博物馆。项目得到了德国科学基金会(DFG)grant RI 1738-26/1)和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资助项目(No. Y4ZK111B01)的支持。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