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关联。宿主饮食及宏量营养素构成宿主与肠道微生物群互作的关键介质。脂质作为三大必需宏营养素之一,其核心组分脂肪酸经肠道吸收后,显著影响宿主-微生物群互作模式。棕榈酸作为人体内最丰富的长链饱和脂肪酸,其水平升高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及全因死亡率呈正相关,潜在机制涉及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累积、炎症和血管内皮损伤。然而,肠道微生物群是否调节循环棕榈酸水平,以及棕榈酸本身是否对血栓形成的发生发展有直接影响仍有待研究。
2025年7月31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团队与多伦多大学Heyu Ni教授团队合作开展的研究揭示,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循环棕榈酸水平的升高与高凝状态及肠道多形拟杆菌(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丰度的增加存在显著关联。进一步研究发现棕榈酸通过抑制体内关键内源性抗凝因子活化蛋白C的功能来促进凝血过程,同时增强血小板活化从而诱导血栓形成。此外,多形拟杆菌具有合成棕榈酸的能力,当小鼠接受该菌株移植后,其血浆棕榈酸水平显著上升并引发高凝状态,并且这一过程并未干扰宿主自身的脂质合成途径。值得注意的是,高脂饮食可增强肠道多形拟杆菌的定植能力,进而增加血浆棕榈酸水平。研究还发现,黄酮类化合物橙皮苷能有效阻断棕榈酸与活化蛋白C的相互作用,从而预防由棕榈酸或多形拟杆菌移植所导致的高凝状态。该研究揭示了高脂饮食促进肠道多形拟杆菌定植、升高循环棕榈酸水平而促进血栓形成的机制,为靶向调控棕榈酸和多形拟杆菌以干预心血管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该研究成果以“High-fat diet increases circulating palmitic acid produced by gut?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to promote thrombosis”为题在线发表于Cell Reports Medicine,论文链接: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medicine/fulltext/S2666-3791(25)00333-7。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研究员和多伦多大学Heyu Ni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黄晓山博士研究生、唐小芃博士(现就职于青岛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何秋月博士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云南省科技厅、新基石研究员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