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女生300米以内约会_全国高端外围安排_同城叫小妹_全国一二线高端经纪人预约

科研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研究发现猕猴的“自伤”行为, 为理解青少年“自伤”问题打开新窗口
2025-08-05 来源: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办公室 作者: 冀云超(文),黄宏迪(图)

近年来,一种被称为“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的行为,在青少年群体日益增多。这种行为是指个体故意伤害自己身体,如割伤、烧伤皮肤,但目的不是自杀。这种行为增加了自杀风险,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已被《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列为需要临床关注。然而,NSSI生物学原因不明,主要是缺乏可模拟人类NSSI特征的动物模型。

科学家通过观察发现,在饲养的猕猴群体中,一定比例的猕猴自发出现持续的自伤行为(self-injurious behavior, SIB)??蒲型哦右劳心J蕉锉硇陀胍糯芯抗抑卮罂萍蓟∩枋槌だ嗌枋?,对自发自伤猕猴开展了细致研究,相关研究结果于2025731日发表在《研究》(《Research》)上,论文题目为“A study of spontaneous self-injurious behavior and neuroimaging in rhesus macaques”,链接: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2311303/

科研人员运用多种技术,对自发自伤猕猴进行了全方位“体检”,包括测量它们的行为,检测血液激素和脑脊液代谢产物,分析大脑影像学。研究人员将这些猕猴的表型与人类NSSI患者的数据进行了比对。

研究结果发现:自伤猕猴在很多方面与人类NSSI患者有相似之处,比如行为上出现运动能力下降、社交互动减少、感觉处理缺陷、情绪调节异常及认知功能损伤;神经内分泌方面出现血液皮质醇、血清素及催产素水平降低;代谢组学上出现消化相关通路上调,多巴胺能突触信号和磷脂酰肌醇代谢下调;神经影像学上出现杏仁核体积增大,额叶和顶叶灰质减少,额叶-顶叶功能连接增强。此外,研究还发现,连续低剂量氯胺酮干预对猕猴自伤行为及相关生理指标无显著影响。

图??自发自伤猕猴表型测定

研究成功确立并验证了自伤猕猴可以作为研究人类NSSI的宝贵动物模型,为深入探究NSSI的发生机制,寻找早期预警信号,开发新疗法提供了关键模型和技术平台。该研究也充分展示了灵长类设施在服务重大脑科学研究、应对精神健康挑战方面的强大技术支撑能力。

该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莉助理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乔易成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冀云超硕士研究生、黄宏迪助理工程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王建红正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宁研究员、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王纯主任医师为共同通讯作者。相关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姚永刚研究员的重要指导和支持。研究得到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和江苏省高水平医院建设项目等的资助。

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灵长类设施)是国际一流的开展全尺度、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灵长类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的大型综合研究设施,已在灵长类动物模型构建与疾病机理解析、灵长类动物遗传图谱与脑进化、灵长类干细胞、灵长类胚胎操作与发育等相关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突破方面取得系列重要进展,并有效支撑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等一批项目的实施以及一系列高水平论文的发表。设施将继续为国家科技任务做好科研保障,为抢占灵长类资源研究与创新利用全球制高点发挥支撑作用。


Copyright © 20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龙欣路17号  邮编:650201
电子邮件:yangxi@mail.kiz.ac.cn
滇ICP备05000723-1号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920号